子青
感谢子青老师的小论文
这首歌我最开始的时候鼓是用了BFD的镲片和Studio Drummer的鼓叠起来的,后来我听到好多韩国歌就直接是Studio Drummer,我也想试一试,就把BFD那轨删了全换成Studio Drummer,然后我就不会调了。。。这套鼓的预置就很奇怪,镲片特别难听,感觉怎么调都调不好,而且其他的鼓还有点塑料,我想把军鼓的厚度做出来,镲片别那么扎耳朵,但是做不出来。。现在整个鼓都是糊掉的
关于子青老师说的贝斯的小技巧,除了侧链压缩这个,Mid-Side这种EQ方式我很少用到,因为不知道怎么用
今天学习到了一招,以后可以试试。还有就是钢琴这个确实懒了,没给人声挖坑。但是弦乐就完全不知道怎么处理,我基本就按照乐器演奏的最低音做个低切就没了。。
还有就是监听环境的问题,我觉得确实不太对劲,因为有时候我几乎听不见低频,有时候又觉得低频大到爆炸,不知道怎么回事,然后我的垃圾耳机(AKG K271 MkII)也听不见,然后Hi-Fi耳机这方面我确实是不了解。
关于混响,是我最不会的东西,听了很多其他的混音作品,听不出来他们是怎么做的,有时候都听不见混响,我就知道人声给个Plate,鼓吉他啥的有时候给个Room,有时候还是Plate,Hall我都很少用到,所以每次我就只能凭感觉来。。
就很尴尬???
其实,提升鼓的冲击力,除了要给鼓本身进行EQ、压缩、饱和染色以外,更多的是需要和其他乐器进行避让,我常用的方法是在和声乐器上加一个侧链压缩,然后把底鼓和军鼓发送过去。这样底鼓军鼓不但能被听得更清楚,最重要的是,军鼓的混响终于能被听到了。对于不同的鼓的处理,确实各不相同,我从来没有找到一个对所有鼓音源放之四海皆准的处理方式,有些鼓我会进行大量的EQ、压缩、饱和失真的调节,最后还会把所有鼓组编组再做一次平行压缩;但有时候有些鼓本身就调得很好,被压缩后反而没有原来好听了。当我在鼓上是否需要使用压缩或饱和器开始迷茫时,我的常用方法如下,希望对你有用:
1、在Cubase工程里新建一轨立体声编组轨,取名为"Print轨"。
2、把该轨的音量拉至无限小,或者直接把输出改为"无总线"。这样,无论你把什么声音发送给这一轨,这一轨的声音都不会被听到。
3、在Print轨和你正在处理的乐器轨的“插入”里面的最后一格挂上同一款analyizer插件。注意,必须是同一款。由于不同厂牌的analyzer对于不同参数的检测标准不同,它们对于同一段音频检测出来的数值是不同的。所以必须是相同的插件。我喜欢用Youlean Loudless Meter,你如果没有,可以使用Waves WLM。
注意你正在处理的乐器轨上一定要挂在最后两格,使它呈现橙色,因为它们是“推子后”,而不是“推子前”。
4、把你正在处理的那轨乐器轨发送给“Print”编组,并把它选为“推子前发送”。
点击圆圈中的部分,发送量的颜色会从橙色变为蓝色。在Cubase11,黄色为推子后发送,蓝色为推子前发送。颜色和Cubase10之前的版本不同。
5、在你要处理的乐器轨上加载你需要处理的压缩或者饱和器插件,注意,插件应该处于“推子后”,且必须在analyzer插件之前。
然后可以对这个压缩/饱和进行你认为正确的操作。
6、当你操作完以后,打开你正在处理的乐器轨以及Print轨上的analyzer,并播放。播放的同时通过观察两者的数值差,修改你正在处理的效果器的响度参数,让它们的响度数值基本一致。
我主要参考的是Intergrated参数,但有时候,对于只响一两下的的声音,我会考虑参考Short Term的参数。
解释一下,通过以上操作,我们到底干了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让你的乐器轨在通过压缩/饱和之前的声音被发送给了Print轨道。而你的压缩由于在推子后,所以没有被发送给Print,因此轨道上的analyzer上检测到的是经过效果器后的响度数值。
接着你通过观察两个analyzer的响度数值进行调整,让两者的平均响度相同。
在响度的调节上,我从来不信任自己的耳朵,因为混音做久了以后,耳朵疲劳会让自己发生误判,有时候昨天我觉得加了压缩前后的声音响度是一样大的,第二天再一听,就发现压缩后的声音音量更大。
所以为了效率,我常常借用工具。毕竟通用的响度标准基本上符合人耳听觉,并且我们并不是要让响度绝对的一样大,只要调节到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有零点几LUFS的数值差问题不大。
7、最后一步,播放你的轨道,通过打开和关闭你的效果器的Bypass来比较,你的操作是否让声音变得更好了,如果有,那么继续微调,重复上面的几步,调到你满意。调整完毕后,把你处理的插件拖到上面,也就是送到推子前,再进行后面的其他操作。
如果你发现这个插件并没有把你的声音变好,反而变差了,那么不要犹豫,你的这个乐器可能不需要压缩/饱和。
你也需要把这轨乐器放在所有乐器中一起来听,慢慢比较。好的混音里面可能单轨乐器听起来并不好听,但是混在整体里面就变好了。
以上是我快速判断操作的经验,为什么要把响度调到一样大再对比,那是因为我们常常一耳朵把响的东西当成是好的东西,你给鼓加了个压缩,其实你做的并不好,但由于你把音量调大了2db,结果一耳朵感觉上非常好。然后第二天再一听,感觉又跟屎似的。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不这么操作:
为什么我不分别在压缩/饱和插件的前后分别放一个Analyzer?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当我处理的轨道越来越多,开始上到一百多轨时,每插入一个新插件时电脑都会卡那么一下,虽然就几秒,但也很影响我的操作体验。所以我选择一开始就把两个Analyzer都加载好,一个放在在Print轨,一个放在总线第一格。
也就是说,我在实际操作时,常常在总线的第一格插入一个analyzer,这样,我就不需要给正在处理的音轨另外插入一个analyzer了,只需要solo我正在处理的音轨,然后直接打开print编组以及总线上的Analyzer比较响度就可以了。这样就避免每处理一轨乐器就要插入2个analyzer那么麻烦了。
因为我有两个屏幕,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右边的屏幕上,无需打开关闭。我只需要把要处理的音频的那轨"推子前发送"给Print轨,然后solo播放就可以了。这样操作不会卡。
而且如果你在同一轨插入两个analyzer,你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两个插件名字一模一样。有时候一下子也分辨不出谁是处理前,谁是处理后。
但是用我的方法处理的话,就能很清楚的区分谁是处理前,谁是处理后。
而且,print轨还有第二个用处,那就是,当你想知道你前后的处理到底有什么区别的话。
你可以把Print轨的声音开了,然后用Relay的相位反转功能,反转print轨的相位。Solo原轨和Print轨,你就能听到这两轨在经过这个压缩/饱和插件后的具体差别了,非常具有学习意义。
不过,有一些插件本身自带延时,相位抵消后,你听到的可能也不完全准确,这种情况下需要把print轨的播放速度滞后1-5ms,反复调整,直到听到的抵消结果最小为止。这时听到的才是“你用的这个插件真正对你的声音做了什么变化”。
这个方法仅适用于Cubase11,Cubase以前的版本不适用,因为以前的版本“插入”栏里没有推子后的格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你用这个方法混音时,那么就不要再使用Cubase自带的推子进行音量调节了,让它们保持为0。
相对的,我会用Ozone的Relay作为替代。
我习惯于使用Relay的另一个原因是Cubase以前的版本里,无法保存推子参数。动了推子的参数后,就没办法恢复了。所以我一直用的Relay替代。
虽然现在可以了,但我还是不习惯。
用Relay替代的好处非常多,因为挂载了Relay的轨道是可以用izotope的其他插件进行Masking比较的。并且它还提供立体声扩展、反转phase、把立体声变成Mono、修改左右声道的延时时间(我常用的拓展宽度的手段,但这可能带来哈斯效应,所以需要搭配LR EQ,利用非线性EQ的相位偏转来抵消一部分相位失真)等等功能。我买的Ozone 9 Advanced也就只有Relay和Vintage Tube Limiter这两个插件比较有用了。
最后,我还是多提一嘴,开始混音前,应该先做好Gain Staging,如果不会做Gain Staging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开始就要把所有乐器的音量平衡都做好。在做好整体的音量平衡之后,再开始混音才是合理的,这样你只需要在每一步时确认你操作完以后前后响度是一样的,并且你可以有理有据地确定你做的每一步EQ、压缩、饱和都有让声音变得更好。不要一边混音一边调乐器之间的音量平衡,很容易迷途。
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