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知乎上的一篇回答,我把它搬运到航母里来,和大家分享讨论。
不搬运过来我怕飞哥打我(手动狗头)
这个话题我在两个月前开始关注。
但当时正在忙两张专辑,所以一直没有时间。
这之后我看到已经有很不错的回答了,所以我想换个角度来聊聊:
为何先EQ?或者,为何先压缩?
很多回答都已经给出经验之谈,有时候先压缩,有时候先EQ。
那么对于初学者来说,拿到特定的声音素材后,如何判断是先压缩还是先EQ呢?
我先抛出两个观点:
1、EQ会改变动态。
2、压缩会改变均衡。
A.通常我们EQ时,是为了让声音听起来能够更好听、与其他乐器更加融合。
但如果先EQ后压缩,压缩过后的声音,感觉均衡上也会发生细微变化。
B.我们压缩时,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声音的动态,希望让声音更加贴耳,同时也是为了提升歌曲整体响度做准备。
但如果先压缩,一些动态本就很大的声音就不太好控制。
例如动态较大的人声很容易压出我们不想要的冲击感,
"p、b"等辅音容易变得异常有冲击力,会有一种非常像打击乐的感觉;
鼻音忽大忽小的人声则很容易压出明显的抽吸感,
这是由于鼻音突然变大导致整体音量大量被压下导致的,
一些实录的贝斯也有类似情况。
正是基于这两个原因,导致了我们在混音时,对待不同的声音素材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EQ会改变动态
这里举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人声。
人声素材由于本身声音的特性,中低频的动态是远大于高频的。
我这里有一个人声素材,它的波形是这样的。
我把它再复制一轨
我们在这两个音轨上各挂一个EQ,上面那轨,我们做高切,下面那轨,我们做低切。
接着,我们在第二轨上的EQ后面,
挂上Cubase 12自带的SuperVersion,
并切换成Wavescope模式,并同时打开侧链。
Wavescope可以查看这个声音素材在经过EQ以后的波形情况。
然后,我们把上面一轨的声音发送给下面一轨的侧链。
这样我们就可以同时查看这个人声高频和低频的波形情况。
下面蓝色部分是高频的波形,白色部分是中低频的波形:
我们可以看到多数情况下,中低频的电频是大于高频的。
这告诉我们:
人声素材的动态主要集中在中低频部分。
因此如果我们先对人声中低频进行减法处理的话,动态会降低更多。
如果能够在进入压缩阶段前,先控制好动态的话,那之后压缩的工作就会容易很多。
这个道理就跟很多人喜欢在进入压缩之前,先做音量自动化是一样的。
诚然,低切后,音量显而易见会降低,动态显而易见会变小,这是句屁话。
但哪怕你把音量补偿回来,动态依然是会降低。
这里还是那两轨一模一样的波形,其中第一轨什么也不处理,第二轨进行了低切。
然后我们把它们的响度匹配到需要的大小时,动态变化如下:
白色为EQ前,蓝色为EQ且匹配音量后。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在一些人声、钢琴、吉他、贝斯等素材下会优先选择一个减法EQ后再进行压缩。
需要注意的是,“响度”这个东西,有两种意义。
一种是数值上的响,称作"Technical Loudness"。
例如响度Meter表上的Integrated数值,它是在权衡等响曲线、声音持续的时间等等因素后计算出来的一个数值。
这个数值虽然大体上与人耳真实的响度感受相符合,但并不是100%准确的。
第二种是我们人耳真实感受到的真实响度,称作“Percieved Loudness”。
很多时候,有两段声音素材,一个Integrated数值低一点,一个Integrated数值高一点,
但我们就是有可能会觉得数值低的那个听起来更响一点。
当我们进行减法的EQ操作,以期望降低动态时,应当以匹配人耳认为的响度为准,
因为如果你硬是把EQ前后的响度匹配到Integrated一样的话,你会发现——有时候动态反而增加了。
人耳对各乐器间的平衡感知是微妙有趣的。
一段低频过重的人声,它和伴奏的平衡是刚好的时候。
之后你再进行低切的话,响度下降了,需要提回来。
但你不需要把响度提升到和原来的Integrated一样大,一样大的话你会通常会觉得太亮了。
例如动态较大的人声很容易压出我们不想要的冲击感,
"p、b"等辅音容易变得异常有冲击力,会有一种非常像打击乐的感觉;
鼻音忽大忽小的人声则很容易压出明显的抽吸感,
这是由于鼻音突然变大导致整体音量大量被压下导致的,
一些实录的贝斯也有类似情况。
正是基于这两个原因,导致了我们在混音时,对待不同的声音素材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EQ会改变动态
这里举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人声。
人声素材由于本身声音的特性,中低频的动态是远大于高频的。
我这里有一个人声素材,它的波形是这样的。
我把它再复制一轨
我们在这两个音轨上各挂一个EQ,上面那轨,我们做高切,下面那轨,我们做低切。
接着,我们在第二轨上的EQ后面,
挂上Cubase 12自带的SuperVersion,
并切换成Wavescope模式,并同时打开侧链。
Wavescope可以查看这个声音素材在经过EQ以后的波形情况。
然后,我们把上面一轨的声音发送给下面一轨的侧链。
这样我们就可以同时查看这个人声高频和低频的波形情况。
下面蓝色部分是高频的波形,白色部分是中低频的波形:
我们可以看到多数情况下,中低频的电频是大于高频的。
这告诉我们:
人声素材的动态主要集中在中低频部分。
因此如果我们先对人声中低频进行减法处理的话,动态会降低更多。
如果能够在进入压缩阶段前,先控制好动态的话,那之后压缩的工作就会容易很多。
这个道理就跟很多人喜欢在进入压缩之前,先做音量自动化是一样的。
诚然,低切后,音量显而易见会降低,动态显而易见会变小,这是句屁话。
但哪怕你把音量补偿回来,动态依然是会降低。
这里还是那两轨一模一样的波形,其中第一轨什么也不处理,第二轨进行了低切。
然后我们把它们的响度匹配到需要的大小时,动态变化如下:
白色为EQ前,蓝色为EQ且匹配音量后。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在一些人声、钢琴、吉他、贝斯等素材下会优先选择一个减法EQ后再进行压缩。
需要注意的是,“响度”这个东西,有两种意义。
一种是数值上的响,称作"Technical Loudness"。
例如响度Meter表上的Integrated数值,它是在权衡等响曲线、声音持续的时间等等因素后计算出来的一个数值。
这个数值虽然大体上与人耳真实的响度感受相符合,但并不是100%准确的。
第二种是我们人耳真实感受到的真实响度,称作“Percieved Loudness”。
很多时候,有两段声音素材,一个Integrated数值低一点,一个Integrated数值高一点,
但我们就是有可能会觉得数值低的那个听起来更响一点。
当我们进行减法的EQ操作,以期望降低动态时,应当以匹配人耳认为的响度为准,
因为如果你硬是把EQ前后的响度匹配到Integrated一样的话,你会发现——有时候动态反而增加了。
人耳对各乐器间的平衡感知是微妙有趣的。
一段低频过重的人声,它和伴奏的平衡是刚好的时候。
之后你再进行低切的话,响度下降了,需要提回来。
但你不需要把响度提升到和原来的Integrated一样大,一样大的话你会通常会觉得太亮了。
- 压缩会改变声音的均衡
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我用一段白噪音做素材。
然后用EQ把它变成这个样子:
接着在后面挂一个Fab C2压缩,把它压一下,再把压缩后的响度提升,匹配到前后Integrated数值一样大。
我们在其后进行压缩前后的频谱的对比:
放大查看,红色为压缩前,白色为压缩后
我们发现,当声音素材在被压缩的一瞬间,频谱中比较偏高的部分音量细微地变低了,而频谱中偏低的部分音量细微地变高了。
这个变化虽然看起来非常细微,但足够让人耳听出区别来了。
我们再用同样的方法在一段人声上进行尝试:
人声被压的一瞬间通常是这样的
红色是压缩前,白色是压缩后
频谱中,较高的部分音量会变小,其余较低的部分会变大。
虽然看起来很细微,但足够被辨认出来。
人声没有被压缩的部分,通常是这样的:
红色为压缩前,白色为压缩后
所有部分整体的响度都得到了提升。
压缩是一个会改变声音动态的效果器,一段延音比较长的声音素材在经过压缩后,再把响度提升回来后,声音原本小的部分就会得到提升。
我个人在混音时,为了提高效率,通常喜欢把声音素材的Short Term Max匹配到相同的响度,然后再AB对比听取声音的变化,以判断操作得是否合理。
这样我就可以在声音最响的部分听取压缩后均衡上的差异,而在声音较小的部分听取压缩后响度提升后的差异。
接下来,我再用下面一段特殊的声音素材。
它是我将白噪音剪切成一采样后得到的一个Clip切片,然后再在后面复制粘贴获得的。
我的工程采样率是48khz,那么一采样的时长,就是1/48000秒。
将任何声音素材剪切到一采样这么短之后,任何声音都会变成这样的Clip切片,它最大的特点是:
它的频响曲线是一条直线。
然后我们把这个声音素材再经过压缩,接着再匹配好音量。
白色和红色部分是一样的
频谱上的均衡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由于篇幅原因,我就不再拿其他素材做对比了,大家可以自己试试。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在数值上的响度一样大的前提下,一段声音素材,频谱上较高的部分在被压缩的一瞬间会变小,
频谱上较小的部分在被压缩的一瞬间会变大。
而没有被压缩到的部分由于得到了增益补偿而整体提升了。
B:只有频谱呈一条水平直线的声音素材在经过压缩后不会发生均衡上的变化。
这里我选择的压缩是C2,它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压缩。
它没有额外的饱和失真染色,也没有偷偷给声音进行EQ变化。
Plugin Doctor显示,C2没有暗戳戳给声音进行EQ上的变化。
Harmonic Analysis显示,在压缩不工作时,有一点点染色,但-175db以下的染色我们可以认为和没有一个样。
而很多混音师会选择一些包含模拟染色的压缩,例如1176、LA2A、670、SSL G Bus等等。
这些压缩都是会暗戳戳修改EQ,并给声音带来额外饱和染色的。
CLA-76 Black
CLA-76 Blue
Gem Comp LA
Gem Comp LA的染色
Gem Comp 670的染色
正是由于这些压缩一旦挂上去,哪怕不工作,声音都会发生变化。
所以才会在一些声音素材上选择先压缩再EQ的策略。
事实上即使是先EQ后压缩的声音素材,在压缩之后还是会再进行第二次EQ的。
因为只要压缩了,声音的均衡就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还是需要后手再把声音调整到想要的状态。
所以哪怕你先用EQ把声音调整得非常满意了,在之后的压缩步骤之后,声音都会发生一些改变。
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选择一开始先压缩,最后再一次性处理EQ。
好了,有关先压缩还是先EQ的话题就讨论到这里了。
下面我还想继续深入探讨“扭曲均衡”这一现象。
欢迎一起讨论。
不想看的朋友这就可以关掉页面了。
这是一个只追求真理、不追求流量的账号。
赞不赞的无所谓。
其实不仅仅是压缩,还有Saturator、Limiter、Clipper这些效果器都会扭曲波形。
除Clipper较特殊外,Compressor、Saturator和Limiter对声音也会产生与压缩类似的结果,改变声音素材的均衡。
即:
A:在数值上的响度一样大的前提下,
一段声音素材,频谱上较高的部分在被压的一瞬间会变小,
频谱上较小的部分在被压的一瞬间会变大。
而没有被压到的部分由于得到了增益补偿而整体提升了。
B:只有频谱呈一条水平直线的声音素材在被压后不会发生均衡上的变化。
C:Saturator比较特殊,你可以理解为,Saturator就是一个从头工作到尾的压缩。
我们知道,如果把压缩的阈值调到极低时,听起来的声音就很像单纯把音量拉低一样。
但其实并不一样,区别就在于一旦发生压缩行为,就会产生额外的谐波失真。
各位可以在自己的DAW里进行实验,我建议各位尽量使用染色少的效果器进行实验。
压缩可以使用Fab C2
Limiter可以使用Waves L2或Fab L2
Saturator可以使用Fab Saturn 2的Saturation模式,因为这个模式没有EQ变化。
并且其实本质上,压缩、Limiter、Clipper和Saturator在算法上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压缩的极端就是Limiter,Limiter的极端就是Clipper,这个大家应该能理解。
Saturation很特殊,Saturation的极端,也是Clipper。
压缩、Limiter、Clipper是在声音超过阈值时才开始发生扭曲。
而Saturator只要挂上去就会开始扭曲,扭曲的量与input输入量正相关。
无论是压缩、Limiter还是Clipper,本质上都会对波形进行扭曲,一旦波形发生扭曲,就会产生谐波失真。
当我们对一个正弦波进行压缩时,那么就会在高频处发生谐波失真。
高频处发生谐波失真
如果我们对两个不同的正弦波素材进行压缩,那么不仅仅在高频处产生谐波失真,在低频处还会产生互调失真。
不仅高频处发生谐波失真,低频也会隆起一块
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是不是压缩过程中,均衡上频响原来较小的部分在压缩的一瞬间变大,是这些谐波导致的?
但我认为其实不是,就是就是单纯压缩导致的。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Fab C2的Mastering模式做这个实验。
因为C2的Mastering模式是最干净的,哪怕压缩开始工作了,也不会产生谐波。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压缩模式,非常像PWM类压缩。
在这个模式下,即使压缩开始工作,也不会产生额外的谐波失真,非常之干净。
然后用Mastering模式进行实验后,你会发现结果和用普通的压缩的结果是一样的。
工作量太大,这里我就不再截图了。
各位可以自己尝试。
尝试完就会发现,没用的小知识又增加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