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对比实例。
我尝试过一边用plugin doctor观测一边用Fab Q3或Kirchoff EQ模拟出一台硬件的EQ曲线,并用另一个饱和器插件去模拟该硬件的谐波情况,基本可以得到一模一样的声音。
我也尝试过用录制IR的方式去获得一台硬件的EQ曲线,再用另一个饱和器插件去模拟它的谐波。由于只有192khz下才能录制出精确的IR文件,所以比起用Fab Q3直接模拟EQ曲线来说更加麻烦一点,但也是可以获得一模一样的声音。
但以上情形只适用于单声道的声音素材。
我一直不太相信玄学,所以一直在寻找数字和模拟的区别。一遍遍尝试过去用组合的数字效果器模拟出接近一台硬件的效果(不含压缩等动态类效果,纯EQ和谐波表现)。
最后发现,立体声下,总是无法获得一模一样的声音,无论曲线多么完美耦合。
原因一是:无法用数字EQ去模拟出与硬件设备一模一样的相位偏移表现。
用白话说就是,左右声道EQ不一样,相位偏移不一样,结果导致的Mid和Side的声音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那个过了硬件的声音的声场更开阔了。
而数字EQ比如Fab Q3虽然包含Analog Phase功能,但与真实的硬件还是存在差异。所以虽然能够模拟出一模一样的EQ曲线,但是相位偏移的表现永远是不同的。
下图是我用Kirchoff EQ模拟的一台电子管压缩的EQ曲线,白色是硬件,红色是软件。
比较接近了,它们的误差差异在±0.3db以内。
但它们的相位偏移情况却是非常不同的,如下图:
对于单声道的声音素材,我只需要再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个表现类似的谐波失真效果器,就能得到一个同硬件盲听没什么差别的声音结果,虽然它们间还存在底噪差异。
比如我常常用G31模拟这台压缩的谐波,它们的谐波有区别,但比较接近。
但对于立体声来说,硬件之间的EQ曲线和谐波失真本身就是有细微区别的,再加上相位问题,我个人认为从我浅薄的认知里,我是无法用软件获得一个和硬件盲听没有区别的立体声效果的。
原因二是:一台硬件的EQ表现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下图深红色是刚才那个电子管压缩现在的EQ曲线,粉红色是我半年前模拟的EQ曲线,今天它们又不一样了。
原因三是:即使我们能够用技术手段模拟出与一台硬件一模一样的EQ曲线和谐波表现,但由于不同的声卡或ADDA设备的表现,最终的结果也会不同。
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我只是测试了几个万元以下的声卡,输出同一根线再输入回来后的EQ曲线。
结果各不相同,尤其是超低频和超高频上区别尤为明显。
更不要说它们之间的抖动区别了。
也就是说,哪怕是同一台硬件,只要插上不同的声卡或不同的ADDA数模转换设备,最终得到的结果都是不同的。
我想,组合你的设备,获得独特的声音这件事,是非常有意思的。
以上是我对硬件效果的认知。
我不觉得硬件就一定非常好,但我认为硬件是独一无二的。当我能用一台硬件获得不错的声音时,我会优先考虑它。
理由很简单,我不想让其他人轻易地能获得和我一样的声音。
我不觉得硬件总是能获得好的声音,但我相信这个东西可以让我获得更有个性的声音。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我们既需要美,也需要个性。
这和我编曲时坚持能实录就用实录的原则是一样的,音源虽好,但在美的前提下获得个性才是艺术创作中更重要的一点。
我尝试过一边用plugin doctor观测一边用Fab Q3或Kirchoff EQ模拟出一台硬件的EQ曲线,并用另一个饱和器插件去模拟该硬件的谐波情况,基本可以得到一模一样的声音。
我也尝试过用录制IR的方式去获得一台硬件的EQ曲线,再用另一个饱和器插件去模拟它的谐波。由于只有192khz下才能录制出精确的IR文件,所以比起用Fab Q3直接模拟EQ曲线来说更加麻烦一点,但也是可以获得一模一样的声音。
但以上情形只适用于单声道的声音素材。
我一直不太相信玄学,所以一直在寻找数字和模拟的区别。一遍遍尝试过去用组合的数字效果器模拟出接近一台硬件的效果(不含压缩等动态类效果,纯EQ和谐波表现)。
最后发现,立体声下,总是无法获得一模一样的声音,无论曲线多么完美耦合。
原因一是:无法用数字EQ去模拟出与硬件设备一模一样的相位偏移表现。
用白话说就是,左右声道EQ不一样,相位偏移不一样,结果导致的Mid和Side的声音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那个过了硬件的声音的声场更开阔了。
而数字EQ比如Fab Q3虽然包含Analog Phase功能,但与真实的硬件还是存在差异。所以虽然能够模拟出一模一样的EQ曲线,但是相位偏移的表现永远是不同的。
下图是我用Kirchoff EQ模拟的一台电子管压缩的EQ曲线,白色是硬件,红色是软件。
比较接近了,它们的误差差异在±0.3db以内。
但它们的相位偏移情况却是非常不同的,如下图:
对于单声道的声音素材,我只需要再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个表现类似的谐波失真效果器,就能得到一个同硬件盲听没什么差别的声音结果,虽然它们间还存在底噪差异。
比如我常常用G31模拟这台压缩的谐波,它们的谐波有区别,但比较接近。
但对于立体声来说,硬件之间的EQ曲线和谐波失真本身就是有细微区别的,再加上相位问题,我个人认为从我浅薄的认知里,我是无法用软件获得一个和硬件盲听没有区别的立体声效果的。
原因二是:一台硬件的EQ表现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下图深红色是刚才那个电子管压缩现在的EQ曲线,粉红色是我半年前模拟的EQ曲线,今天它们又不一样了。
原因三是:即使我们能够用技术手段模拟出与一台硬件一模一样的EQ曲线和谐波表现,但由于不同的声卡或ADDA设备的表现,最终的结果也会不同。
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我只是测试了几个万元以下的声卡,输出同一根线再输入回来后的EQ曲线。
结果各不相同,尤其是超低频和超高频上区别尤为明显。
更不要说它们之间的抖动区别了。
也就是说,哪怕是同一台硬件,只要插上不同的声卡或不同的ADDA数模转换设备,最终得到的结果都是不同的。
我想,组合你的设备,获得独特的声音这件事,是非常有意思的。
以上是我对硬件效果的认知。
我不觉得硬件就一定非常好,但我认为硬件是独一无二的。当我能用一台硬件获得不错的声音时,我会优先考虑它。
理由很简单,我不想让其他人轻易地能获得和我一样的声音。
我不觉得硬件总是能获得好的声音,但我相信这个东西可以让我获得更有个性的声音。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我们既需要美,也需要个性。
这和我编曲时坚持能实录就用实录的原则是一样的,音源虽好,但在美的前提下获得个性才是艺术创作中更重要的一点。
最后编辑:
- 🧱星陨矿
- 22,459
- 🧊星能体
- 0
- 🍀星灵素
- 0
- 🏵️星元核
- 0
- 作者 双马尾攻击
很好的对比实例。
我尝试过一边用plugin doctor观测一边用Fab Q3或Kirchoff EQ模拟出一台硬件的EQ曲线,并用另一个饱和器插件去模拟该硬件的谐波情况,基本可以得到一模一样的声音。
我也尝试过用录制IR的方式去获得一台硬件的EQ曲线,再用另一个饱和器插件去模拟它的谐波。由于只有192khz下才能录制出精确的IR文件,所以比起用Fab Q3直接模拟EQ曲线来说更加麻烦一点,但也是可以获得一模一样的声音。
但以上情形只适用于单声道的声音素材。
我一直不太相信玄学,所以一直在寻找数字和模拟的区别。一遍遍尝试过去用组合的数字效果器模拟出接近一台硬件的效果(不含压缩等动态类效果,纯EQ和谐波表现)。
最后发现,立体声下,总是无法获得一模一样的声音,无论曲线多么完美耦合。
原因一是:无法用数字EQ去模拟出与硬件设备一模一样的相位偏移表现。
用白话说就是,左右声道EQ不一样,相位偏移不一样,结果导致的Mid和Side的声音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那个过了硬件的声音的声场更开阔了。
而数字EQ比如Fab Q3虽然包含Analog Phase功能,但与真实的硬件还是存在差异。所以虽然能够模拟出一模一样的EQ曲线,但是相位偏移的表现永远是不同的。
下图是我用Kirchoff EQ模拟的一台电子管压缩的EQ曲线,白色是硬件,红色是软件。
浏览附件4490
比较接近了,它们的误差差异在±0.3db以内。
但它们的相位偏移情况却是非常不同的,如下图:
浏览附件4491
对于单声道的声音素材,我只需要再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个表现类似的谐波失真效果器,就能得到一个同硬件盲听没什么差别的声音结果,虽然它们间还存在底噪差异。
比如我常常用G31模拟这台压缩的谐波,它们的谐波有区别,但比较接近。
浏览附件4494
但对于立体声来说,硬件之间的EQ曲线和谐波失真本身就是有细微区别的,再加上相位问题,我个人认为从我浅薄的认知里,我是无法用软件获得一个和硬件盲听没有区别的立体声效果的。
原因二是:一台硬件的EQ表现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下图深红色是刚才那个电子管压缩现在的EQ曲线,粉红色是我半年前模拟的EQ曲线,今天它们又不一样了。
浏览附件4487
原因三是:即使我们能够用技术手段模拟出与一台硬件一模一样的EQ曲线和谐波表现,但由于不同的声卡或ADDA设备的表现,最终的结果也会不同。
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我只是测试了几个万元以下的声卡,输出同一根线再输入回来后的EQ曲线。
结果各不相同,尤其是超低频和超高频上区别尤为明显。
更不要说它们之间的抖动区别了。
浏览附件4497
也就是说,哪怕是同一台硬件,只要插上不同的声卡或不同的ADDA数模转换设备,最终得到的结果都是不同的。
我想,组合你的设备,获得独特的声音这件事,是非常有意思的。
以上是我对硬件效果的认知。
我不觉得硬件就一定非常好,但我认为硬件是独一无二的。当我能用一台硬件获得不错的声音时,我会优先考虑它。
理由很简单,我不想让其他人轻易地能获得和我一样的声音。
我不觉得硬件总是能获得好的声音,但我相信这个东西可以让我获得更有个性的声音。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我们既需要美,也需要个性。
这和我编曲时坚持能实录就用实录的原则是一样的,音源虽好,但在美的前提下获得个性才是艺术创作中更重要的一点。
最简单好用的一种方式 就是 软硬结合啊,我用软件去控制精度 硬件带质感 也是现在最完美方法
你上面的测试方法,其实对声音的本底质感 是起不到过硬件后 一样的声底 因为模拟电路 里面对声音处理 说简单一点 是有一定化学变化的作用 往往软插件起到的是物理层面的,当然是个人理解 欢迎讨论
最后我们回归本质 我一直想表达的一点 就是在录音品质先天优越情况下 比如你用了很好的话筒 话放 录制了声音后,那么软插件的优势 是远远会大于硬件的,因为先天的模拟质感有了 软件可以去发挥的余地是硬件N倍 一点个人意见 供你参考